[话题]《纽约时报》:为何在中国找张明信片这么难
发起人:22874388(济南)
· 2015年6月4日
截止日期 2016/6/3 16:20:56
原文链接: http://oversea.huanqiu.com/article/2015-06/6594123.html
美国《纽约时报》6月2日文章,原题:为何在中国找张明信片这么难 过去7周来,我一直试图从昆山这座“小”城寄出一张明信片,我在杜克大学在此开办的中国校区任教。昆山毗邻上海,位于中国现代化的中心地带。但事实证明,要找到一张明信片、一枚邮票,再找个地方把明信片寄出,绝非易事。在这座现代化校园里,想让所有人接受寄信的观念亦是如此。
对许多美国人来说,从异国他乡寄张明信片仍是现代旅行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在充斥着超市宣传单的邮箱中,谁不喜欢看到手写邮件?因此,抵达昆山后不久,我就开始寻找明信片。但即便在当地5层楼的书店里也难觅其踪。我和妻子最终乘坐超现代的高铁逃离昆山奔赴上海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一名宾馆前台服务员有“私货”——印有老上海黑白照的明信片。
后来,我们在不同地方发现了其他明信片,其中就有阿里巴巴总部所在地杭州。阿里已令亚马逊相形见绌,是中国人与电子设备之间爱意暴涨的象征。如今中国人似乎比美国人更迷恋智能手机。在超现代的杭州火车站,许多旅客的脸都被笼罩在智能手机的蓝色冷光下,却看不到一支笔。
学生们向我保证,明信片在中国并没“死”,只是垂死。同样的话亦适用于美国。但中国的传统向来重视书信交流,莘莘学子仍在花大量时间誊写有千年历史的文字。
并不是说中国人已不再书写。但手写明信片的相对稀缺是一种征兆——这个国家正匆忙奔向数字化且逐渐失去个性的未来。眼睁睁看着中国文化和交流的洋洋大笔萎缩至几英寸的屏幕上、用精美毛笔书写已被简化为用手指“啄食”,这是一种悲哀。
美国或许是这个星球上最沉溺于技术而不能自拔的国家,但如今中国令我们自叹弗如。这意味着当你来到“中央王国”时,还是发张自拍照吧,别再琢磨给妈妈寄明信片的事了。(作者史蒂芬·凯利,丁雨晴译)
转载自豆瓣。来自: jyxzn(postcrossing.cn) 2015-06-04 09:56:29